古代虽然是一个被各种腐朽思想束缚的封建时代,生活也不像现代这么方便,但是古人的智慧一直以来都是被后人所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众所周知,以前照明的方式就只是靠蜡烛,到了晚清时期慈禧见到爱迪生发明的灯泡还误以为是“茄子”,此后才有用点灯这一说。不过,古代就有一个行走的“打火机”,在那时,人们管它叫“火折子”。问题来了,这个火折子为啥一吹就冒火呢?
火折子在古代武侠剧中的出场频率可以排的上前三了,不仅可以用来日常生活中的照明,那些侠盗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抢劫时,都喜欢随身备一个,可以说是非常方便了。说起它的制作过程,也许您就明白为什么会一吹就能冒火了。
火折子起源于南北朝时期,而在这之前则是通过钻木取火的方式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。言归正传,先来说说有钱人家的火折子是怎样的,第一步将红薯在水中浸泡许久,达到一种脓的地步,随后用工具捶打,加入芦苇絮和棉花,继续开始捶打。这还不算完,在晾干之后还要加入一些易燃物,譬如白磷、硫磺以及松香等,做成一个圆柱形的造型。
最后一步是最为关键的,便是将其放在事前准备后的竹筒里面,因为竹筒状态是完全密封的,所以不会出现被立马点燃的情况。但情况却是里面有点点火星子,需要的时候用嘴一吹便会点燃了,只能说白磷占了一半的作用。
不过这也只是那些有钱人家的特殊制作方式,多数人在再没有这个条件的情况下就只能用较为粗糙的纸,而后自己卷成一个紧密的纸卷。用火点燃后再吹灭,其实原理和上面那个是差不多的,只要有隐约焚烧的火星子,一吹就易燃了。
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,学习过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根据物理中的“复燃”原理制作而成的。在缺氧的情况下不易再次燃烧,但一旦遇到空气则会使原本就有焚烧痕迹的火星子再次点燃,不过火折子是不能循环使用的,通常用一天它的寿命也就结束了。
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在吹火折子的时候也很讲究技巧,吹的方式不对就焚烧不起来,要短促而有力。可想而知,小小的一个火折子在以前那个战事四起的时代发挥着多大的作用,不过随着打火机的兴起,火折子自然而然就淘汰了。但是这种原理确实亘古不变的,大家有兴趣的或许可以动手试试。